雙11,所有人都累了,消費者、商家以及電商平臺。
消費者疲于計算折扣,商家不愿打價格戰(zhàn),電商平臺連成交喜訊也“懶”得公布。不少人認為這是消費者開始趨于理性的結果,也有人說是因為實體經濟的再崛起導致。這一期《新消費侃侃局》攜手《夜間消費觀察》就這個話題進行各方意見征集,雙11究竟為何會開始走“下坡路”?對線下實體經濟有何影響?
易禮鈞(長沙零售行業(yè)協(xié)會副秘書長):雙十一的電商大促,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已經成為一個成熟的“節(jié)日”,未來還會持續(xù)。
近兩年,出現(xiàn)一些新的變化,比如消費者對雙十一的關注熱度降低,很多人甚至表示已經“無感”。一方面是由于雙十一的時間拉長,消費者的期待值下降。另一方面,抖音直播等新渠道的興起,營銷頻率加大,分散了注意力,雙十一的吸引力自然下降。
再比如,消費者的理性消費意識提升。一方面因為疫情的大背景下,大家更注重剛需性消費,沖動性消費減少。另一方面,實體零售店也從體驗感、便利性上不斷提升,呼吁消費回歸實體。
總的來說,雙十一,已不僅是純電商的節(jié)日,而是線上線下,電商與實體融合的“常態(tài)促銷節(jié)”,對于實體零售店來說,“積極融入”成為必然,通過自建平臺、第三方平臺、私域運營等手段,積極參與,才能與消費者同頻,營銷不掉隊。
張潔(湖南省電子商務協(xié)會主任):說起今年的雙十一大家可能會覺得很冷靜,沒有往年的熱情,我用幾個詞來形容“流水的商家,鐵打的的平臺”。
1、商家優(yōu)惠力度畢竟雙十一是大品牌的狂歡,小平臺沒經濟實力做廣告。
2、平臺優(yōu)惠券套路多弄得消費者很是頭疼。
3、大環(huán)境不友好,用戶出現(xiàn)消費疲軟變得更理性和謹慎。
4、社群社交零售的快速發(fā)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雙十一折扣缺乏誘惑力。
不過,雙十一的落幕不一定會對實體產生非常直面的一個反饋
但它是一個機會,我個人始終認為,未來的商業(yè),信任的開始是成交,但是在做成交之前我們做的所有一切統(tǒng)稱為服務,實體的復興需要商家打破傳統(tǒng)桎梏,走出自己特異化的服務。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網紅蒼蠅館的出圈之路”:一家米湯飯店,我個人評價這家店:環(huán)境一般偏差,菜品家常味道,價格人均比較便宜,一切都很一般,但人家就是通過抖音出圈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互聯(lián)網這把火可以重新助燃奄奄一息的實體,但是機會不多,現(xiàn)在主要是留給有心人。
肖勇(永青文化創(chuàng)始人):雙11逐漸趨于理性,我認為是一個必然現(xiàn)象。
都說潮流是個輪回,這個理論一樣適用于商業(yè)。互聯(lián)網以及移動互聯(lián)網的井噴讓80后 90后這代,因為體驗到方便,而變成這種消費形態(tài)的死忠粉絲。但是 00后和未來的10后,從出生就是成長在網購的時代,那他們一定會對線下場景式的體驗充滿新奇。這也是為什么各大互聯(lián)網巨頭都在開始搶占線下流量。比如騰訊做的 “好時光”線下門店就受到非常多的00后喜愛。
我想說,流行趨勢是輪回 市場是輪回 商業(yè)也是輪回 要想做好未來的生意,多看看歷史,說不定都是答案。
胡芬(德思勤集團品牌總監(jiān)): 雙11逐漸趨于理性消費,除了受大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之外,還有著直播帶貨等平臺興起的原因,讓天天都是雙11。
現(xiàn)有的線上經濟消費形式,已經隨著短視頻和直播的興起在重塑。未來的線上消費,將會更多以直播的形式,回歸到實體店的消費面對面體驗。
同時,在Z世代成為消費主導人群的網紅經濟與社群經濟下,線下實體經濟更需要學會借力傳播,網紅推薦、網紅打卡、種草拔草……利用數(shù)字媒體與粉絲互動的方式進行精細運營,將用戶吸引到線下真實的空間中來。
盧旭成(藍鯊消費主編):雙11逐漸趨于理性消費,首先,我覺得這是一個歷史的必然。雙11從2009年阿里巴巴發(fā)起以來,已經歷了12年的歷程,任何一個品牌或者一個大型的節(jié)慶活動,當它做到十幾年的時候,必然會到一個相對瓶頸期,甚至進入一個衰退期。
第二,阿里雙11趨冷,其實是跟這兩年直播電商的沖擊,或者叫直播帶貨的沖擊是有關系的。當薇婭、李佳琦、羅永浩這些主播的直播間,天天這個五折甚至更低折扣的售賣東西的時候,消費者就對一年一度的雙11沒有期待感了。
第三,天貓、淘寶這兩年流量受到非常大的沖擊,它們沒有新的流量增長途徑,沒有自帶活水的能力。當阿里天貓和淘寶流量的增長空間不夠的時候,是不大可能給商家?guī)硇碌脑隽吭鲩L,商家對于雙11的積極性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影響方面,雙11的消費趨冷對線下的影響還是有的。但從另一方面來講,中國電商交易總額占社會零售總額的比重其實是到了一個很高的天花板的,其實絕大部分的生意還是在線下,雙11趨于理性,甚至說趨冷,其實不會根本影響整個線下消費的大面。
我們堅定地認為,參考美國,現(xiàn)在中國的線下門店的連鎖率還是很低的,它中間的品牌化、連鎖化以及上市的機會會非常大。另一方面,現(xiàn)在也冒出來很多新渠道,像KK集團等這些,也會給不少新品牌帶來線下增量的機會。
井尋(電商鉤沉主理人):本質上,電商平臺是信息中介。無論是傳統(tǒng)貨架式電商,還是直播電商抑或其他類型的電商。在信息匹配環(huán)節(jié),平臺收集的買賣信息越多,越能降低交易雙方達成交易的成本,形成階段性的規(guī)模經濟。
直播電商興起的核心原因,把傳統(tǒng)貨架式電商過于冗雜的信息,過主播這一道口子,進行篩選,無論是價格、品質,還是款式、功能,這是蘑菇街與淘寶等平臺做直播電商的模式本質,平臺與主播共同構筑了“渠道品牌”。
賣貨的消費心智和營銷的觸達心智之間,商家們始終更需要前者。而“養(yǎng)兵千日,用在一時”的營銷心智,還是為了消費轉化服務。
浮光(新消費星球特邀作者):這個問題其實應該看兩方面,一方面是個人的消費行為,另一方面是市場層面的觀點。就我個人而言,雙11消費確實更理性了,主要是:大件產品需求一般不太強,會更多考慮是否有必要入手和更新;小件產品一般經常有活動,價格不會和雙11差距拉太大,并且囤貨太多有時用不完。所以雙11購物會更看短時間的需求,算好一些消耗品的時間再消費。
而這對線下實體經濟自然是有一定益處的,比如廚房用品、牛奶零食等等不會再囤貨,更多去線下即時消費。不過另一個層面,電商本身的滲透率或者占社會零售總額的比例已經趨于固定,只占三分之一左右,本身線下還是更能滿足零散的生活需求的。雙11更像是梳理自己未來幾個月的產品消費情況。
梨子(互聯(lián)網從業(yè)者):麻了,大家都麻木了,雙十一已經持續(xù)火熱了13年,也伴隨著中國電商行業(yè)的崛起、發(fā)展、變化歷程?;ヂ?lián)網基礎設施成熟,電子支付系統(tǒng)完善,物流、供應鏈體系成熟,共同造就了讓商家和消費者都獲益的線上交易生態(tài)。而現(xiàn)在,疫情反復,經濟狀況不佳,現(xiàn)實情況已經讓大家對消費的熱情不斷降低。
對于今天新消費侃侃局探討的《怎么看待「雙11」逐漸趨于理性消費?對線下實體經濟有什么影響》這個話題,以上觀點你是否贊同,歡迎大家有意見多多留言互動~
新消費星球和夜間消費觀察每周都會討論時下新消費領域熱門話題,合作給出分析性文章。如果你也感興趣,可以關注【新消費星球】和【夜間消費觀察】。
本文來源:新消費星球
申請創(chuàng)業(yè)報道,分享創(chuàng)業(yè)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chuàng)業(yè)新機遇!